參賽文章標題:過往與今日的交錯
書名中文主標題:曠野迷蹤
書名原文主標題: Kit's Wilderness
書籍作者中文名字:大衛.艾蒙
書籍作者原文名字: David Almond
書籍編譯者中文名字:林靜華
出版單位:小魯
出版年月: 2001.12
版次:初版
一●相關書訊:
這是一部充滿相對性的少年小說:好與壞,明與暗,生與死,虛與實。作者大衛.艾蒙藉由本書,巧妙地把幾種不同的元素編織在一起──主人翁基特對爺爺的關心,對艾司庫的同情,他的學校生活,對於死亡的不安……讀者在閱讀中很自然而然地跟著基特穿梭於他一般的日常生活與過往的鬼魂之間,就像大衛.艾蒙的第一本少年小說「史凱力」一樣,他把魔幻寫實主義融合進一個令人心碎的現實世界,他像變戲法般設計了層層疊疊的情節,將黑暗與光明、前世與今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二●內容摘錄:
01.我們瞭解自己的命運,相偕墜入大夥畏懼的黑暗中,有一種奇異的快感,而同時再度脫離黑暗,重回可愛的人間,才是最大的喜悅。(p.35)02.我,不是我,我,不是我……我知道又會是我,刀子停了,指著我的腳。我握住艾司庫的手,跪在水中,匍匐在水中,聽艾司庫輕聲細語,注視著他的眼睛,感受他的接觸。這不是遊戲,你是真的死,這是死亡。癱倒在水中。黑暗。失去知覺。(p.90-91)03.「就像冬天,」我說,「彷彿有人把一切都變不見,而且再也不復返,又彷彿再也沒有足夠的光或熱,萬物再也不會生長。其實不然,就像變戲法一樣。」(p.152)04.它就像魔法,我不一定只做我自己,世界不一定侷限於既定的模式,你可以改變它,而且不斷地改變。(p.160)
三●我的觀點:
第一次看這本書應該是再我國二的時候吧,不太有印象,只依稀記得當時的我似乎對作者筆下心思細膩的基特對死亡之想法感到強烈的震顫;對故事中虛與實、過往與現在的交疊深感迷戀。

死亡、昔日與現今的交錯是我所認為在「曠野迷蹤」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它們的互助合作,編織出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數百年前,在石門礦坑中,十三歲的基特和艾司庫與其他年紀相仿的孩子死於災難中。百年後的今天,透過十三歲的基特和艾司庫那雙能看見先祖幽靈的眼,昔日的孩子依舊在石門玩耍,過往與現今彼此交纏。而只要仍然有人記得,有人看得到,即使死亡,基特和他的朋友也將會永遠存在在那裡。很玄的故事,仔細想想,卻又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無論自個願不願意,凡是生命就會有結束的一天,是世間不會改變的事實。然而,生命的逝去並不代表曾經有過的一切也會跟著消失無蹤,智慧、藝術,過去祖先們的生活經歷,透過後代的記憶而延續,存在的證明。

人們何以重視歷史?歷史,是我們的過去,不可碰觸的一端,那是先祖們存在的時空。教科書上總愛說學歷史是為了鑑往知來,說是為了了解自己的根源,很簡易的說法,很容易猜想得到的理由。然而,我認為,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單純地不希望曾經存在的一切完全消散又何嘗不是一個理由。沒有人是希望被遺忘的,我們渴望自己存在的證明能夠不因時間飛逝而淡去,由古自今皆是如此。我想,人類最初之所以會去追憶,也許只是單純地將心比心而已。

不過,雖然使能夠體會他人想要被記憶的心理,但在這世上每一天發生的事著實太多,和我們所能來得及記錄的東西不成比例,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往往只有在活著時留下豐功偉業或罪大惡極的人。所以,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永遠不可能有清楚知道、記憶每個曾經活過的人的一天。可是,就如同戲劇中不但有顯目的主角也有尋常的配角一樣,在我們憑藉著歷史文獻,透過想像,「看」著前人的世界時,畫面裡除了有舉世聞名的偉人之存在,和我們一般的普通人必然也同樣呈現其中。不必為這樣的事實感到疑惑,疑惑何以連一般人都可以被這樣記憶,要知道歷史的推動並不是單靠有創見的人即可,假使沒有社會大眾的推崇,這些人所提出的一切將只會是空談而不可能成為事實。歷史,並不是某些特殊人物所專屬,它是由全體人類一同架構起來的;我們讀歷史,所追憶的並不是少數人,而是所有先祖。因此,只要曾經存在過,只要在世時有盡好自己的本分,在歷史上,在後世的記憶中,就會有專屬於自己的位置。

死亡,不過是人生必定經歷的一個階段,不足以為懼。即使個體消逝,透過他人的記憶,生命依舊延續。所以,不須擔心自個能否一直活著,不必為自己無法永遠存在而難過,只要這一輩子盡自己的力好好活著,就像前人的形象仍然在我們的腦海中存活一般,我們也會以同樣的形式在後人的心中存在。除非人們不再重視過去,否則前世與今生的牽繫,永遠不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y22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